版块 快乐经典 胎教早教 情商培养 独立能力
首页 > 论坛大杂烩 > null > 正文
发表文章
回复文章
页码: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null
  • 收藏
  • 打印
 
银币:102734

显示:简略模式
发表于 2010-09-30 08:44 大 中 小 1 #
人长寿是积精累气,积精靠仁心和耐心

人得病是积劳成疾,过去人身劳,现在人心劳。

人长寿是积精累气,积精靠仁心和耐心,累气靠胸怀和情怀。

 
银币:102734

显示:简略模式
发表于 2010-09-30 08:51 大 中 小 2 #
生命是一幅风景

生命是一幅风景,有雷暴,有和风,有山川和河流,有日和月,有男人和女人,有田园中的婴孩……
 
银币:102734

显示:简略模式
发表于 2010-09-30 08:55 大 中 小 3 #
开心语录

谎言:

1,餐厅:菜马上就来。

2,朋友:改天请你吃饭。

3,领导:我只说二句。

4,服装店:是为你设计的。

5,老公:在开会呢。

6,三鹿:纯牛奶。

7,开发商:房价还会涨。

8,纪委:坦白从宽。

9,医院:我们尽力了。

 

 
银币:102734

显示:简略模式
发表于 2010-09-30 08:57 大 中 小 4 #
【神图】QQ在里面窥探你的隐私,偶帮你监视丫

360怎么知道QQ看过?意思就是360跟着QQ一起看?

 
银币:102734

显示:简略模式
发表于 2010-09-30 09:02 大 中 小 5 #
文不第一,武不第二。

文不第一,就是因为文章各有千秋,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武功要是第二就难免会被打死。

哈哈!

 
银币:102734

显示:简略模式
发表于 2010-09-30 09:31 大 中 小 6 #
文字的方向让人性变化

 

古人的书要竖着看,总在点头,而且头越来越低,人性也越来越稳定,这叫深沉。

西人和今人的书要横看,所以总在摇头,否定的多了,人就越来越傲慢和轻浮。

 
银币:102734

显示:简略模式
发表于 2010-11-02 11:27 大 中 小 7 #
黄帝灸法

灸法总结

医之治病用灸,如做饭需薪,今人不能治大病,良由不知针艾之故也。世有百余种大病,不用灸艾、丹药,如何救得性命,劫得病回?如伤寒、疽疮、劳瘵、中风、肿胀、泄泻、久痢、喉痹、小儿急慢惊风、痘疹黑陷证。若灸迟,真气已脱,虽灸亦无用矣;若能早灸,自然阳气不绝,性命坚牢。又世俗用灸,不过三五十壮,殊不知去小疾则愈,驻命根则难。故《铜人针灸图经》云:凡大病宜灸脐下五百壮。补接真气,次其法也。若去风疾四肢小疾,不过三、五、七壮而已。仲景毁灸法云:火气虽微,内功有力,焦骨伤筋,血难复也。余观亘古迄今,何尝有灸伤筋骨而死者!彼盖不知灸法之妙故尔。
   
孙思邈早年亦毁灸法,逮晚年方信,乃曰:火灸,大有奇功。昔曹操患头痛,华佗针之,应手而愈,后佗死复发。若于针处灸五十壮,永不再发。或曰:人之皮肉最嫩,五百之壮,岂不焦枯皮肉乎?曰:否。已死之人,灸二三十壮,其肉便焦,无血荣养故也。若真气未脱之人,自然气血流行,荣卫环绕,虽就灸千壮,何焦烂之有哉。故治病必先别其死生,若真气已脱,虽灸已亦无用矣。唯是膏粱之人,不能忍耐痛楚,当服谁圣散,即昏不知痛。其睡圣散余自用灸膝甚效,放心服之断不误人。

 

<<黄帝灸法>>

男妇虚劳,灸脐下三百壮。               男妇水肿,灸脐下五百壮,
阴疽骨蚀,灸脐下三百壮。               久患脾疟,灸命关五百壮.

肺伤寒,灸脐下三百枚。                 气厥、尸厥,灸中脘五百壮.

缠喉风,灸脐下三百壮。                 黄黑疽,灸命关二百壮。

急慢惊风,灸中脘四百壮。               老人二便不禁,灸脐下三百壮

老人气喘.灸脐下三百壮。               久患脚气。灸涌泉穴五十壮。

产后血晕,灸中脘五十壮。               暑月腹痛,灸脐下三十壮。

鬼邪着人,灸巨阙五十壮、脐下三百壮。   妇人脐下或下部出脓水,灸脐下三百壮。

妇人无故风搐发昏,灸中脘五十壮。       久患佝偻不伸,灸脐俞?百壮。

鬼魇着人昏闷,灸前顶穴五十壮。          妇人半产,久则成虚劳农肿,急灸脐下三百壮。

死脉及恶脉见,急灸脐下五百壮。          妇人产后腹胀水肿.灸命关百壮、脐下三百壮。

肾虚面黑色,灸脐下五百壮。             呕吐不食,灸中脘五十壮。

妇人产后热不退,恐斯成痨 ,急灸脐下三百壮。


推荐购买:
单孔艾灸盒 5件套

 

 
银币:102734

显示:简略模式
发表于 2010-11-02 12:04 大 中 小 8 #
扁鹊灸法

命关二穴在胁下宛中,举臂取之,对中脘向乳三角取之。此穴属脾,又名食窦穴,能接脾藏真气,治三十六八种脾病。几诸病因重,尚有一毫真寅气,灸此穴二三百壮,能保固不死。一切大病属脾者并皆治之。盖脾为五藏之母,后天之本,属土,生长万物者也。若脾气在,虽病甚不至死,此法试之极验。

肾俞二穴在十四推两旁各开一寸五分。凡一切大病于此灸二三百壮。盖肾为一身之根蒂,先天之真源,本牢则不死,又治中风失音,手足不遂,大风癞疾。

三里二穴在膝眼下三寸,【骨行】骨外筋内宛中,举足取之。

治两目【目荒】【目荒】不能视远,及腰膝沉重,行步乏力,此证须灸中脘、脐下,待灸疮发过方灸此穴,以出热气自愈。

承山二穴,在腿肚下,挺脚指取之。治脚气重,行步少力。

涌泉二穴,在足心宛宛中。治远年脚气肿痛,或脚心连胫骨痛,或下粗腿肿,沉重少力,可灸此穴五十杜。

脑空二穴,在耳尖角上,排三指尽处。治偏头痛,眼欲失明,炙此穴七壮白愈。

目明二穴,在口面骨二瞳子上,入发际。治太阳连脑痛,炙三十壮。

腰俞二穴,在脊骨二十一椎下。治久患风腰疼,灸五十壮。

    前顶二穴,在鼻上,入发际三寸五分。治巅顶痛,两眼失明。

 

推荐购买:单孔艾灸盒 5件套

 
银币:102734

显示:简略模式
发表于 2010-11-02 12:07 大 中 小 9 #
窦材灸法(计五十条)

一中风半身不遂,语言蹇涩,乃肾气虑损也,灸关元五百壮。

一伤寒少阴证,六脉缓大,昏睡自语,身重如山,或生黑?,噫气、吐痰、腹胀、足指冷过节,急灸关元三百壮可保。

一伤寒太阴证,身凉足冷过节,六脉弦紧,发黄紫班,多吐涎沫,发燥热,噫气,急灸关元、命关各三百壮。伤寒惟此二证害人甚速,仲景只以舌干口燥为少阴,腹满自利为太阴,余皆归入阳证条中,故致害人。然此二证若不早灸关元以救肾气,灸命关以固脾气,则难保性命。盖脾肾为人一身之根蒂,不可不蚤图也。(舌干口燥乃少阴本热之证,仲景以大承气急下,但此理非身登仲景之堂者不能知,非神于仲景之法者不能用,盖火热亢盛不用承制,则燎原之害炽而生化之机息,可不畏哉!设本热假而标阴伏,误用承气立见危亡矣。先生灸法真保命全生之要,业医之士切须审察,不可卤莽而行之也。仲景盖以气化而用承气,若涉形藏,别有治法,不可混辟。)

一脑疽发背,诸般疔疮恶毒须灸关元三百壮以保肾气。

一急喉痹、颐粗、颔肿、水谷不下,此乃胃气虚风寒客肺也,灸天突穴五十壮。(穴在结喉下四寸。)

一虚劳咳嗽潮热,咯血吐血六脉弦紧,此乃肾气损而欲脱也,急灸关元三百壮,内服保元丹可保性命。若服知柏归地者,立死。盖苦寒重损其阳也。(虚劳而致六脓弦紧,即是肾气损脱。乃今之医治虚劳者,脉至微细急疾,尚用寒凉,其视人如草芥也,此种人不知作何结果。)

一水肿膨胀、小便不通,气喘不卧,此乃脾气大损也,急灸命关二百壮,以救脾气,再灸关元三百壮,以扶肾水,自运消矣。

一脾泄注下,乃脾肾气损,二三日能损人性命,亦灸命关、关元各二百壮。

一休息痢下五色脓者,乃脾气损也,半月间则损人性命,亦灸命关。关元各三百壮。

一霍乱吐泻,乃冷物伤胃,灸中脘五十壮,若四支厥冷,六脉微细者,其阳欲脱也,急灸关元三百壮。

一疟疾乃冷物积滞而成,不过十日、半月自愈若延绵不绝乃成脾疟,气虚也,久则元气脱尽而死,灸中脘及左命关各百壮。

一黄疸眼目及遍身皆黄,小便赤色,乃冷物伤脾所致,灸左命关一百壮,忌服凉药。若兼黑疸乃房劳伤肾,再灸命关三百壮。

一番胃,食已即吐,乃饮食失节,脾气损也,灸命关三百壮。(命关当作命门)

一尸厥不省人事,又名气厥,灸中院五十壮。

一风狂妄语,乃心气不足,为风邪客于包络也,先服睡圣散,灸巨阙穴七十壮,灸疮发过,再灸三里五十壮。

一胁痛不止乃饮食伤脾,灸左命关一百壮。

一两胁连心海乃恚怒伤肝脾肾三经,灸左命关二百壮,关元三百壮。

一肺寒胸膈胀,时吐酸,逆气上攻,食已作饱,困倦无力,口中如含冰雪,此名冷劳,又名膏盲病。乃冷物伤肺,反服凉药,损其肺气,灸中府二穴各二百壮。

一咳嗽病,因形寒饮冷,冰消肺气,灸天突穴五十壮。

一久嗽不止,灸肺俞二穴各五十壮即止。若伤寒后或中年久嗽不止,恐成虚劳,当灸关元三百壮。

?疠风因卧风湿地处,受其毒气,中于五藏,令人面目庞起如黑云,或遍身如锥刺,或两手顽麻,灸五藏俞穴.先灸肺俞,次心俞、脾俞,再次肝俞、肾俞,各五十壮,周而
复始,病愈为度。

一暑月发燥热,乃冷物伤脾胃肾气所致,灸命关二百壮.成心膈胀闷作疼,灸左命关五十壮。若作中暑服凉药即死矣.

一中风病方书灸百合、肩井、曲池、三里等穴多不效,此非黄帝正法。灸关元五百壮,百发百中。

一中风失音乃肺肾气损,金水不生,灸关元五百壮。

?肠癖下血,久不止,此饮食冷物损大肠气也,灸神阙穴三百壮.

?虚劳人及老人与病后大便不通,难服利药,灸神阙一百壮自通。

一小便下血乃房事劳损肾气,灸关元二百壮。

一砂石淋诸药不效,乃肾家虚火所凝也,灸关元三百壮。

一上消病日饮水三五升,乃心肺壅热,又吃冷物,伤肺肾之气,灸关元?百壮,可以免死。或春灸气海,秋灸关元三百壮,口生津液。

一中消病多食而四支赢瘦,困倦无力,乃脾胃肾虚也,当灸关元五百壮。

一腰足不仁,行步少力,乃房劳损肾,以致骨痿,急灸关元五百壮。

一昏默不省人事,饮食欲进不进,或卧或不卧,或行或不行,莫典知病之所在,乃思虑太过,耗伤心血故也,灸巨阙五十壮。

一脾病致黑色痿黄,饮食少进,灸左命关五十壮.或兼黧色,乃损肾也,再灸关元二百壮。

一贼风入耳,口眼歪斜,随左右灸地仓穴五十壮,或二七壮。

一耳轮焦枯,面包渐黑,乃肾劳也,灸关元五百壮。

一中年以上之人,口干舌燥,乃肾水不生津液也,灸关元三百壮.若误服凉药,必伤脾胃而死。

一中年以上之人,腰腿骨节作疼,乃肾气虚惫也,风邪所乘之证,灸关元三百壮。若服辛温除风之药,则肾仔水愈涸,难救.

?腿【骨行】间发赤肿,乃肾气风邪着骨,恐生附骨疽,灸关元二百壮。

一老人滑肠困重,乃阳气虚脱,小便不禁,灸神阙三百壮。

一老人气喘,乃肾虚气不归海,灸关元三百壮。

一老人大便不禁,乃脾肾气衰,灸左命关、关元各二百壮。

一两眼昏黑,欲成内障,乃脾肾气虚所致,灸关元三百壮。

一瘰疠因忧郁伤肝,或食鼠涎之毒而成,于疮头上灸三七壮,以麻油润百花膏涂之,灸疮发过愈。

?破伤风,牙关紧急,项背强直,灸关元穴百壮。

一寒湿腰痛灸腰俞穴五十壮。

一行路忽上膝及腿如锥,乃风湿所袭,于痛处灸三十壮。

一脚气少力或顽麻疼痛,灸涌泉穴五十壮。

一顽癣浸淫或小儿秃疮,皆汗出入水,湿淫皮毛而致也于生疮处隔三寸灸三壮,出黄水愈。

凡灸大人.艾炷须如莲子,底阔三分,灸二十壮后却减一分,务要紧实。若灸四肢及小儿,艾炷如苍耳子大.灸头面.艾炷如麦粒子大。其灰以鹅毛扫去,不可口吹。如癫狂人不可灸,及膏粱人怕痛者,先服睡圣散,然后灸之。一服止可灸五十壮,醒后再服、再灸。

 

 推荐购买1:单孔艾灸盒 5件套

 

推荐购买2:

冲冠多功能实木温灸盒
¥39.8

 

 
银币:102734

显示:简略模式
发表于 2010-11-02 12:11 大 中 小 10 #
艾灸补益的常用穴位

◆灸神阙穴
   
神阙(肚脐)属任脉经.又名脐中。艾灸神阙穴,有温补元气,健运脾胃,固脱复苏之功效。

   
神阙穴多采用隔盐灸,还有一种叫做神阙灸脐法的保健灸法,其法是,先以生五灵脂24、生青盐15、乳香3、没药3、夜明砂6(微炒)、木通9、干葱头6、麝香少许,研成细末备用(以上诸药在中药店有售)。施灸时取面粉适量,用水调和作圈置于脐周。取药末6,另用槐树皮剪成圆币形,将脐上的药末盖好,每岁一壮,灸治一次换一次药末,每月可灸1次,午时灸为宜,多用于身体虚弱者,并可强健脾胃功能,预防疾病。
   
灸神阙还能治泄泻、便血及病后大便不通。据《窦材灸法》载:“肠癖下血,久不止,此饮食冷物,损大肠气也,灸神阙穴三百壮;虚劳人及病后大艾灸神阙穴,对泄泻、绕脐腹痛、脱肛、中风脱证、角弓反张、产后尿潴留、慢性腹泻、皮肤瘙痒、荨麻疹有效好的防治作用。

◆灸足三里穴

   
足三里属足阳明胃经.位于小腿的前外侧,在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足三里是胃经的主要穴位.具有调理脾胃.健运脾阳,温中散寒,补中益气,调和气血.宣通气机,导气下行,补虚强身的作用。《甲乙经》载:“五脏六腑之胀,皆取三里,三里者,胀之要穴。”《外台科要》载:凡人年三十以上,若不灸三里,令人气上眼暗,所以三里下气也。《医说》羹:若要安.三里莫要干。《针灸大成》载:中风预防灸,若有中风先兆时“便宜急企三里绝骨四处,各三壮”,“春交夏时,夏交秋时.俱宜灸.常令二足(足二里)有灸疮为妙。《江间式心身锻炼法》载:“无病长寿法.每月必有十日灸足三里穴,寿至二百余岁。”现代研究认为艾灸足三里穴.能调节高血压病初期患者的中枢神经系统.具有降血压的作用.能使纤维蛋白降解产物下降,可以改善血液出黏滞度.并有扩张血管,降低血液凝聚的作用,可以预防脑血管意外的发生。艾灸足三里,还能增强消化吸收能力,改善铜、锌代谢.减少动脉硬化和冠心病的发生。

   
艾灸足三里,对消化系统的胃肠功能低下、食欲不振,消化吸收不良、急慢性胃炎、口腔及胃溃疡、胃下垂、腹泻、便秘,对心脑血管系统的高血压、低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心绞痛、脑血管意外,对呼吸系统的感冒、肺结核,对泌尿生殖系统的尿频遗尿、小便不通、遗精,阳痿、早泄等也均有防治作用。艾灸足三里还能增强体力,解除疲劳,调节神经,有较强的延缓衰老的作用,是养生保健的重要方法。

◆灸三阴交穴

   
三阴交属足太阴脾经,位于小腿内侧,内踝高点上3寸胫骨内后缘。三阴交是足三阴经(脾经、肾经、肝经)的交会穴,对肝、脾、肾三脏的疾病有防治作用,具有健脾和胃化湿,疏肝益肾,调经血,主生殖的功能。中医学文献记载,三阴交能主脾胃虚弱,心腹胀满,不思饮食,痹痛身重,四肢不举,腹胀肠鸣,溏泄,小便不利,疝气,梦遗失精,脐下痛不可忍,漏血不止,月水不止等。《甲乙经》载:足下热胫痛,不能久立,湿痹不能行,三阴交主之。《外台秘要》集验:灸丈夫梦泄法,灸足内踝上名三阴交二七壮。

   
《千金要方》载:内踝上3寸绝骨宛宛中灸五十壮。主咳逆,虚劳寒损、忧恚,筋骨挛痛…疵气、痔血……凡二十二种病,皆当灸之也。《眼科锦囊》载:上睑低垂轻证者,灸三阴交。

   
现代医学认为灸三阴交可以防治夜尿增多,小便不利,膀胱炎,急、慢性肾炎,睾丸炎,阳痿,遗精,遗尿,月经不调,经闭崩漏,产后血晕。艾灸三阴交对神经系统的失眠、神经衰弱、心悸,心脑血管方面的冠心病、高血压,消化系统的脾胃虚弱、肠鸣腹胀、泄泻、消化不良、腹痛、便血、便秘等都有防治作用。

◆常灸“身柱”穴 宝宝多平安

小儿在生长发育过程中,许多脏腑组织的功能还不够健全,中医称之为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其中特别以肺、脾胃的相对稚嫩为主。也正因为如此,婴幼儿才常常容易患肺系(即呼吸道)和脾胃的疾患,如伤风、感冒、发热、咳嗽、哮喘、腹泄、消化不良等。我国古代医家根据小儿的这一生理特点,在医学临床实践中,摸索和总结出了小儿防病保健的许多宝贵经验。灸身柱以助小儿生长发育,防治各种呼吸道病症,就是其中最为主要的内容。

身柱穴被日本医学界誉为“小儿百病之灸点”。日本针灸医家代田文志曾于1938年在长野县小学校为身体素质虚弱容易感冒,患有贫血、遗尿、消化不良的小学生集体施灸身柱穴,连灸了一个月后,被灸学生的食欲、体重都明显增加,学习成绩也普遍提高,外出旅行再也不落后于他人。续灸半年后,一些营养不良、体弱多病的学生大都病况痊愈。此事曾在日本引起轰动,其它许多地方的中小学校都效法施行。

身柱穴在背部第三胸椎(肩背正中央最高脊椎骨下面第三个椎骨)棘突下,含有全身支柱的意思,有补益肺气、止咳平喘、温化痰湿、健脑益智、防病强身的功能作用,能通治小儿科的多种疾病。在《养生一言》一书中,就有小儿每日灸身柱穴,能宣通肺气,提高人体的抗病能力,是保证健康成长的重要措施之一。同时,由于身柱有健脑益智作用,经常施灸也能健全小儿神经系统,促进大脑发育,增强智能。

小儿灸身柱的方法,一般用如香烟粗细的小艾条悬灸(燃端距皮肤3 cm上下)35分钟,每周灸23次,可连灸数月。由于小儿皮肤娇嫩,对艾灸的温热度比较敏感,加上婴幼儿无知好动,不易配合,故在施灸过程中要格外小心。施灸者要将自己的手指置于穴位两旁的皮肤上,以感知艾灸热力的强弱,防止烫伤幼儿皮肤。

身柱穴除了运用灸法之外,还可以施行拔火罐法,拔罐时应选择口径稍小一点的罐具,拔后置于穴上不动,停留10分钟左右,叫做“坐罐”;若先在罐口涂上少许润滑油(如凡士林或食用油),罐具吸附于穴位上之后,手握罐底,水平向上下左右移动火罐,叫做“走罐”。走罐可反复进行,直至局部皮肤发红为止。由于小儿皮肉娇嫩,为防火罐温度过高烫伤皮肤,拔罐时火力不宜太强,以免火罐吸拔过紧,取罐时用手指轻轻按压罐口皮肤,动作要轻,切忌硬拔。

 

◆祖国医学有一种历史悠久的隔姜灸疗法,它是在艾柱与皮肤之间隔一片生姜,而后点燃艾柱治病的方法。此种方法既疗效独特,又简单易学,且舒适无痛苦。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疾病的隔姜灸疗法,供参考应用:

尿频:令患者仰卧,腹部放松。
   
取鲜生姜切为2毫米厚的薄片,以三棱针或针灸针在姜片上刺几个小孔。然后,把姜片置于中极穴(肚脐下4)、关元穴(肚脐下3)、气海穴,既可三穴同时施灸,也可分别施灸。将艾绒捏成花生大小的圆锥形艾柱,放在姜片上并从顶端点燃,此为1壮。每穴灸35壮,每日1次,7天为1疗程,一般1疗程即可见效。

便秘:取神阙穴(脐中),把普通食盐置于其中,后在食盐上放置直径约为0.30.5厘米的姜片,厚约34毫米,上置艾柱施灸,连续灸20分钟,至皮肤发红为止。每日或隔日1次。

 

胃病(尤其是虚寒性胃痛):取中脘(脐上4寸处)、内关(手腕内侧正中上3寸处)、足三里(外膝眼下3寸处)。把生姜切成0.1寸厚的薄片置于以上各穴,取捏成宝塔糖样大小艾柱,置于姜片上施灸。每穴1柱,大约灸45分钟,12次。

 

气管炎:白芥子3、半夏3、公丁香0.5、麻黄5、细辛2、麝香0.2。上药共研为细末,取适量填满脐中,把1片厚约3毫米的姜片盖在药末上,上置大艾柱施灸。每穴灸1次,10次为1疗程。


◆再谈延年益寿灸法诸穴意义与作用!
   
灸法是祖国医学中防治疾病,延年益寿的常用保健方法。正如《扁鹊心书》云:“于人无病时,常灸关元、气海、命门、中脘。。。。虽然未得长生,亦可保命百余年矣。”宋-王执中所著《针灸资生经》特别推荐摄生保健灸,认为常灸气海、关元等穴,有强壮抗衰作用,对中老年人多种疾病有防治作用。宋-窦村更明确指出:“夫人之真元,乃一身之主宰,真气壮,则人强,真气虚,则人病,真气脱,则人死,促命之法,灸法第一。”特别是冬季,灸法更为适宜。现将常用灸穴及其主要治疗作用介绍如下:

足三里时是足阳明胃经穴。在膝眼下三寸,胫骨外侧,距前嵴一横指。足三里是强壮要穴,常灸此穴有固肾益精、益气养血、温运脾阳,健胃厚肠,预防早衰之功效。《千金方》曾强调“若要安,三里常不干。”研究表明,常灸足三里,能增进食欲,强健体质,使人精力旺盛,免疫功能增强。灸足三里还有抗血液凝聚作用,能预防血栓形成。日本医生称其为“长寿穴”。

气海是任脉经穴,位于脐下一寸五分。也是强壮要穴。灸之能壮阳益气、安神补脑、固肾益精、健脾益胃、固冲任之气。《针灸资生经》说:“脏气虚惫,真气不足,一切气急久不瘥,皆灸之。”

关元在任脉循行路线上,位于腹部正中线脐下三寸。亦为强壮要穴。如《针灸资生经》说:“若要安,丹田(关元)三里莫要干。”又说:“脏腑虚乏,下元虚惫等疾宜灸丹田。”

命门位于第二腰椎直下。灸命门有补肾壮阳、健脾益胃、调节精神、强健筋骨之功效。常用于治疗腰腿疼痛、关节痹痛、头昏耳鸣、腹泻食少、下肢浮肿、遗精滑精、气短神怯、老年痴呆等症。

肾俞在第二腰椎下旁开各一寸五分。灸之有补肾壮阳、益气安神、健脾益胃以及强壮作用,多用于治疗肾气虚衰、腰酸疼痛等症,并能振奋精神,消除疲劳。

神阙即脐中。常灸此穴能益气补阳,温肾健脾。宋-窦材说:“依法熏蒸(神阙),则荣卫调和,安魂定魄,寒暑不侵。。。。凡用此灸,百病顿除,益气延年。”

中脘居脐上四寸。灸之可健脾益胃,培补后天,增进食欲,益气养血。老年人经常出现脾虚胃弱,饮食不思,面色萎黄等症状,宋-王执中指出:“脾胃病者,宜灸中脘。”

涌泉是肾经首穴,位足心陷中。常灸此穴有补肾壮阳及强壮作用。正如俗语说:“若要老人安,涌泉常温暖。”常灸此穴可使老人精力旺盛,免疫功能增强,对老年人的哮喘、腰腿酸软无力、失眠多梦、高血压、头痛耳鸣、神经衰弱等有防治作用。

总之,灸法是防治老年病的重要方法。常灸上述诸穴,能疏通经络,促进血液循环,调和营卫,谳和阴阳,补益气血,协调脏腑,以达到治病强身、防老抗衰之目的。

 

 推荐购买1: 单孔艾灸盒 5件套 23元

 

推荐购买2:

冲冠多功能实木温灸盒
¥39.8

 

发表文章
回复文章
页码: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声明:论坛所有帖子仅代表作者本人意见,不代表本网立场。转载文章/图片请注明作者及出自 wljzb、www.wljzb.com,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