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币:102730
显示:简略模式 |
艾灸补益的常用穴位
◆灸神阙穴 小儿在生长发育过程中,许多脏腑组织的功能还不够健全,中医称之为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其中特别以肺、脾胃的相对稚嫩为主。也正因为如此,婴幼儿才常常容易患肺系(即呼吸道)和脾胃的疾患,如伤风、感冒、发热、咳嗽、哮喘、腹泄、消化不良等。我国古代医家根据小儿的这一生理特点,在医学临床实践中,摸索和总结出了小儿防病保健的许多宝贵经验。灸身柱以助小儿生长发育,防治各种呼吸道病症,就是其中最为主要的内容。 身柱穴被日本医学界誉为“小儿百病之灸点”。日本针灸医家代田文志曾于1938年在长野县小学校为身体素质虚弱容易感冒,患有贫血、遗尿、消化不良的小学生集体施灸身柱穴,连灸了一个月后,被灸学生的食欲、体重都明显增加,学习成绩也普遍提高,外出旅行再也不落后于他人。续灸半年后,一些营养不良、体弱多病的学生大都病况痊愈。此事曾在日本引起轰动,其它许多地方的中小学校都效法施行。 身柱穴在背部第三胸椎(肩背正中央最高脊椎骨下面第三个椎骨)棘突下,含有全身支柱的意思,有补益肺气、止咳平喘、温化痰湿、健脑益智、防病强身的功能作用,能通治小儿科的多种疾病。在《养生一言》一书中,就有小儿每日灸身柱穴,能宣通肺气,提高人体的抗病能力,是保证健康成长的重要措施之一。同时,由于身柱有健脑益智作用,经常施灸也能健全小儿神经系统,促进大脑发育,增强智能。 小儿灸身柱的方法,一般用如香烟粗细的小艾条悬灸(燃端距皮肤3 cm上下)3~5分钟,每周灸2~3次,可连灸数月。由于小儿皮肤娇嫩,对艾灸的温热度比较敏感,加上婴幼儿无知好动,不易配合,故在施灸过程中要格外小心。施灸者要将自己的手指置于穴位两旁的皮肤上,以感知艾灸热力的强弱,防止烫伤幼儿皮肤。 身柱穴除了运用灸法之外,还可以施行拔火罐法,拔罐时应选择口径稍小一点的罐具,拔后置于穴上不动,停留10分钟左右,叫做“坐罐”;若先在罐口涂上少许润滑油(如凡士林或食用油),罐具吸附于穴位上之后,手握罐底,水平向上下左右移动火罐,叫做“走罐”。走罐可反复进行,直至局部皮肤发红为止。由于小儿皮肉娇嫩,为防火罐温度过高烫伤皮肤,拔罐时火力不宜太强,以免火罐吸拔过紧,取罐时用手指轻轻按压罐口皮肤,动作要轻,切忌硬拔。 ◆祖国医学有一种历史悠久的隔姜灸疗法,它是在艾柱与皮肤之间隔一片生姜,而后点燃艾柱治病的方法。此种方法既疗效独特,又简单易学,且舒适无痛苦。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疾病的隔姜灸疗法,供参考应用: 尿频:令患者仰卧,腹部放松。 便秘:取神阙穴(脐中),把普通食盐置于其中,后在食盐上放置直径约为0.3~0 胃病(尤其是虚寒性胃痛):取中脘(脐上4寸处)、内关(手腕内侧正中上3寸处)、足三里(外膝眼下3寸处)。把生姜切成0.1寸厚的薄片置于以上各穴,取捏成宝塔糖样大小艾柱,置于姜片上施灸。每穴1柱,大约灸45分钟,1日2次。 气管炎:白芥子
足三里时是足阳明胃经穴。在膝眼下三寸,胫骨外侧,距前嵴一横指。足三里是强壮要穴,常灸此穴有固肾益精、益气养血、温运脾阳,健胃厚肠,预防早衰之功效。《千金方》曾强调“若要安,三里常不干。”研究表明,常灸足三里,能增进食欲,强健体质,使人精力旺盛,免疫功能增强。灸足三里还有抗血液凝聚作用,能预防血栓形成。日本医生称其为“长寿穴”。 气海是任脉经穴,位于脐下一寸五分。也是强壮要穴。灸之能壮阳益气、安神补脑、固肾益精、健脾益胃、固冲任之气。《针灸资生经》说:“脏气虚惫,真气不足,一切气急久不瘥,皆灸之。” 关元在任脉循行路线上,位于腹部正中线脐下三寸。亦为强壮要穴。如《针灸资生经》说:“若要安,丹田(关元)三里莫要干。”又说:“脏腑虚乏,下元虚惫等疾宜灸丹田。” 命门位于第二腰椎直下。灸命门有补肾壮阳、健脾益胃、调节精神、强健筋骨之功效。常用于治疗腰腿疼痛、关节痹痛、头昏耳鸣、腹泻食少、下肢浮肿、遗精滑精、气短神怯、老年痴呆等症。 肾俞在第二腰椎下旁开各一寸五分。灸之有补肾壮阳、益气安神、健脾益胃以及强壮作用,多用于治疗肾气虚衰、腰酸疼痛等症,并能振奋精神,消除疲劳。 神阙即脐中。常灸此穴能益气补阳,温肾健脾。宋-窦材说:“依法熏蒸(神阙),则荣卫调和,安魂定魄,寒暑不侵。。。。凡用此灸,百病顿除,益气延年。” 中脘居脐上四寸。灸之可健脾益胃,培补后天,增进食欲,益气养血。老年人经常出现脾虚胃弱,饮食不思,面色萎黄等症状,宋-王执中指出:“脾胃病者,宜灸中脘。” 涌泉是肾经首穴,位足心陷中。常灸此穴有补肾壮阳及强壮作用。正如俗语说:“若要老人安,涌泉常温暖。”常灸此穴可使老人精力旺盛,免疫功能增强,对老年人的哮喘、腰腿酸软无力、失眠多梦、高血压、头痛耳鸣、神经衰弱等有防治作用。 总之,灸法是防治老年病的重要方法。常灸上述诸穴,能疏通经络,促进血液循环,调和营卫,谳和阴阳,补益气血,协调脏腑,以达到治病强身、防老抗衰之目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