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块 快乐经典 胎教早教 情商培养 独立能力
首页 > 论坛大杂烩 > 艾灸的养生 > 正文
发表文章
回复文章
页码: 1
艾灸的养生
  • 收藏
  • 打印
 
银币:102730

显示:简略模式
发表于 2010-11-02 12:15 大 中 小 1 #
艾灸的养生

   古人云“一针,二灸,三药”。艾灸具有“一柱着服疼痛即止,一次施灸沉疴立除”的神奇功效。是我国历代医家和养生家最重要的治病方法和养生大法。

   “谢锡亮艾灸养生”取传统中医灸法之精髓,通过独家专制灸中灸条在体表穴位上的熏熨,借艾条的纯阳和热力及药物的作用,给人体以温热性刺激,通过经络腧穴的传导来调节脏腑的阴阳平衡,起到防病养生、延年益寿的目的。最终达到返璞归真、追循自然的绿色草本养生。具有养生的作用:

(1)温通经络、行气活血。谢锡亮艾灸养生用的艾条主要是通过独家米兹的灸中灸艾条,《本草》载:“艾叶能灸百病”。《本草从新》曰:“艾叶苦辛,性温,属纯阳之性,能回垂危之阳,通十二经、走三阴、理气血、逐寒湿、暖子宫……以之灸火,能透诸病而除百病。”这就说明艾灸以艾火的温通经络作用,可使气血得以正常运行。其中艾叶的温辛功能,加之温热性刺激穴位,而穴位是脏腑经络气血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因此,灸法借助穴位,使热量直接渗透到经络、肌肤、从而能达到温经散寒、疏通经络的调理作用。

   (2)补益元气:元气是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它由肾中精气化生而来,灸法具有补益元气的作用。特别是《难经》中提出,命门是生命的门户、元气之根、水火之宅(包括肾阴和肾阳)温补命门穴更可达到滋阴、温肾、壮阳的最佳效果。

    (3)保健养生:值得指出的是,传统灸法中的艾条悬灸法,它操作方便又无创伤,能用以预防、治疗疾病,更是一种具有独特养生、保健、美容功能的保健调理法。该法是采用纯艾绒或以艾叶为主的加入多种中药制成的艾条,在人体表皮上方进行悬空施灸的一种方法,借其艾热,渗透肌层,循经走脉,从而达到温通经络,调和气血,扶正祛邪、平衡阴阳,无病防病,增强体质,养生,保健,美容的目的。

艾的广泛用途

  李时珍的父亲李言闻赞道:“产于山阴,采以端午,治病灸疾,功非小补”。《荆楚岁时》记载:在五月五日鸡未叫时,采集象人形的艾,收藏好以备灸病,非常灵验,当日采的艾作为门神,悬挂在门上,以避邪气,称作“艾虎”。孟诜说:“春季采嫩艾做菜时,或者和面粉做成弹子大小的馄饨,每次吞三五枚,然后在吃饭,治一切恶气。长期服用可止寒痢。

     明代卢之颐《本草乘雅半偈》载:“蕲州贡艾叶,叶九尖,常盈五七寸,厚约一分许,岂唯力胜,堪称美艾。”在明代艾叶以被作为贡品向朝廷进贡。

     清代,对艾叶的研究及应用也是十分重视的,《本草备要》、《本草从新》、《本草术钩元》、《本草求真》、《植物名时图考》等大多本草著作均收载艾叶。艾叶在清代宫廷中的应用也是十分广泛的,是清宫医案处方中出现频率较高的药物,主要用于妇科疾病,也用灸法治疗多种疾病,光绪34年(1908年)御医就用蕲艾等药粉碎或搓软,以绫绢制成6寸宽的腰带紧系于腰间治疗光绪皇帝的腰跨疼痛,以补汤药之不及。

    艾叶在古代不仅仅是在医药上广泛应用,而且在民俗应用上也十分普及,在端午节,民间有挂戴艾叶及使用艾叶以“避邪”、“禳毒气”的习俗,一些经史书籍有端午节“悬艾人、戴艾虎、饮艾酒、食艾糕”的民间习俗记载。艾虎,即用艾作虎或剪彩为虎,粘艾叶,戴以避邪。元陈元靓《岁时广济》云:“金门岁节,洛阳人家端午作术羹艾酒。”《辽史?礼志》六嘉仪下云:“五月重五日午时,采艾叶和棉着衣,君臣宴乐,渤海膳夫进艾糕。”

     在伟大的医学家李时珍的故乡湖北蕲春县即有很多用艾的习惯,如在婴儿出生后第三天要洗一次艾水澡,并将艾绒少许敷在囟门和肚脐上,可以预防感冒鼻塞或感染其他疾病。产妇在产后三天和满月,都要进行一次艾汤沐浴,用以消毒辟秽,温运气血,预防产后体弱受病。成年人一旦感受风寒咳嗽,用艾一把煎汤洗脚,同时用艾叶七至九片,葱三至五根,煎汤温服取汗,即可告愈。用艾叶烘干制绒与棉花混合制成药枕防止妊娠及产后外感风寒头痛和偏头痛。老人丹田气弱、脐腹畏冷,儿童受寒而致腹痛泄泻,妇女痛经、经行不畅、小腹坠痛或带下等经寒症及妇女产后虚寒性腹痛等用熟艾制成围兜,兜其腹部,效果显著。

艾在保健养生中有着神奇的力量,受到历代医家和养生家的青睐。宋朝太医窦材在《扁鹊心书》中记载:“人之真元,乃一身之主宰,真气壮则人强,真气弱则人病,真气脱则人亡,保命之法艾灼第一。”

 

 推荐购买1: 单孔艾灸盒 5件套 23元

 

推荐购买2:冲冠多功能实木温灸盒 39.8元

 

医之治病用灸,如做饭需薪,今人不能治大病,良由不知针艾之故也。世有百余种大病,不用灸艾、丹药,如何救得性命,劫得病回?如伤寒、疽疮、劳瘵、中风、肿胀、泄泻、久痢、喉痹、小儿急慢惊风、痘疹黑陷证。若灸迟,真气已脱,虽灸亦无用矣;若能早灸,自然阳气不绝,性命坚牢。又世俗用灸,不过三五十壮,殊不知去小疾则愈,驻命根则难。故《铜人针灸图经》云:凡大病宜灸脐下五百壮。补接真气,次其法也。若去风疾四肢小疾,不过三、五、七壮而已。仲景毁灸法云:火气虽微,内功有力,焦骨伤筋,血难复也。余观亘古迄今,何尝有灸伤筋骨而死者!彼盖不知灸法之妙故尔。
   
孙思邈早年亦毁灸法,逮晚年方信,乃曰:火灸,大有奇功。昔曹操患头痛,华佗针之,应手而愈,后佗死复发。若于针处灸五十壮,永不再发。或曰:人之皮肉最嫩,五百之壮,岂不焦枯皮肉乎?曰:否。已死之人,灸二三十壮,其肉便焦,无血荣养故也。若真气未脱之人,自然气血流行,荣卫环绕,虽就灸千壮,何焦烂之有哉。故治病必先别其死生,若真气已脱,虽灸已亦无用矣。唯是膏粱之人,不能忍耐痛楚,当服谁圣散,即昏不知痛。其睡圣散余自用灸膝甚效,放心服之断不误人。

发表文章
回复文章
页码: 1
声明:论坛所有帖子仅代表作者本人意见,不代表本网立场。转载文章/图片请注明作者及出自 wljzb、www.wljzb.com,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原作者。